Change will not come if we wait for some other person or some other time. We are the ones we’ve been waiting for. We are the change that we seek.
—— 奥观海
如果我们总是期待别人或者等待时机,改变永远不会到来。我们自己就是我们一直等待的人,我们自身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改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hange will not come if we wait for some other person or some other time. We are the ones we’ve been waiting for. We are the change that we seek.
—— 奥观海
如果我们总是期待别人或者等待时机,改变永远不会到来。我们自己就是我们一直等待的人,我们自身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改变。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在中国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大概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而今天谈到这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正是其中一员。
理解这个人物并不太难,大致等于我们国内有个年轻人,20岁出头时奔赴一个贫穷落后、内忧外患、战乱丛生的国家当记者,且一干就是14年。另外当了2年大学讲师,结识了这个国家很多的名人名士。
该国内忧外患之际,内部派别纷争,他冒着枪林弹雨风险突破顽固派的封锁线,前往进步派的根据地采访,与进步派的领导人和平民们深入沟通交流,并为世界第一次呈现进步派在被顽固派多年的打压和封锁下的情况与精神面貌。
后来该国遭遇外部侵略战争,他积极活动参与该国的抗战解放斗争,著作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向世界揭露进步派的真实形象。
等到胜利解放后,他又几次故国重游,受到广泛的热烈欢迎。他逝世时,甚至将部分骨灰撒在这个国家,许多该国领导人和名人都来参加安葬仪式。
这,大致就是斯诺与中国的渊源。
未完待续…
革命江山风光好,红旗飘,干劲高,大地争艳,比学赶帮超。磊磊胸怀盛世界,私全抛,难不倒。
万里征途奋今朝,党领导,人年少,万紫千红竟妖娆。峥嵘岁月宏图起,东风荡,春来早。
认识这本书是好几年前了,那时候在一个胖胖哒同事桌前翻了几页;第一次看是3年前,看过几章大概到跳表那里;重新看完是3年后的今天,用时13时14分。
这本书确实是好书,以前对Redis的理解太过浅显(当然现在也未必多佳,但拜本书所赐,必不可同当年而语)。
书的结构非常好,从底层数据结构讲起,再到基本功能,高级功能,扩展功能。即使是每一节的内容,也非常有趣。从大致说明,基本用法,解释原理,数据结构图示,再到最后的总结。读来不觉乏味,这也和Redis本身清晰简洁的设计相符。
感谢本书作者,也感谢阅读中那些精彩的读者分享和讨论。
(题图:书包与骨头,取自《阳光灿烂的日子》 & 《2001太空漫游》)
小男孩跟随母亲,步行很远来到热闹的集市。母亲挤在拥挤的人群,对着两旁铺位的商品左顾右盼,男孩从人群的手臂和大腿中钻过,直到停在一家卖箱包的铺位前。男孩的头,刚好超出铺位,能看到上面整齐摆列的包。
老板是一个擅长使嘴的中年女人,来往的行人,不管男女老幼美丑富贫,都被她喋喋不休的嘴,说得不由流连驻足。男孩听过唾沫横飞之类的词语,但觉得唾沫不应该是横飞的,而是上下翻飞,从老板并不优美的嘴唇里蹦出,跳着并不优美的舞蹈。
男孩眼光还在被各式各样的书包吸引的目不暇接,但母亲已和老板开始了对价格的彼此试探,于是男孩眼看着心仪的书包们一一从货架上取了下来,又一一挂了回去。最终,一个样式略普通的书包幸运地留了下来,在母亲一阵并不利索的掏钱付款后,老板将包装好的书包拿给男孩。
男孩接过新书包,欢天喜地地抱在怀里,自然很快将刚才看过那些花花绿绿的书包,通通抛诸脑后。甚至不舍得现在立刻背上它,一定要等到开学的那天,才能享用。
这是一块被压缩存储、且正处于被清理边缘的记忆。来源于周末忽然地,手洗儿童书包。
一个普通的儿童背包,布料、结构和拉锁都是扎实的,只有边角处曾被洗衣机绞出一个小洞。
很久没有仔细看过儿童书包,儿童书包的样式,也几十年也鲜有变化。两根带子,几个拉锁分出来不同的包,左右两个口袋,正面再印上小朋友时下喜欢的图案。一个书包就这样制造完毕。
在我记忆里,小时候书包的种类还有不少:双肩包、挎包、拉锁的、系绳的、粘带的等等,样式各异,价格也差距不小。
普通一点的书包,自然没什么好看的图案,大多是印着字,比如一个“派”字。每每看到都会疑惑这个派字是何含义,又不免联想到派出所、帮派之意,以致在集市卖书包的铺位上,总会仔细寻找有没有带有“警”或“帮”的书包,以验证自己不成熟的猜测。
直到初中学了几年英语,才终于明白“派”大抵是由“Style”翻译而来,至于为何不加个“头”,想来便是“派头”虽更容易理解,却无疑就多了一个字的制作成本。
除了“派”字书包,好一些的便是印有各种图案的书包,这种自然也贵一些,非家境殷实一些的不会买。图案多是些奥特曼、动画角色之类,类似现在的冰雪奇缘与超级飞侠之类。可惜我已忘却我有没有背过这种书包(大概是没有的)。小学时光最后留下的一个书包,是没有图案的系绳书包,我用它来把少时所有的“玩具”都装了进去。(这些玩具且值一提,见又一篇《我的玩具史》)
这是另一个男孩的故事。王焱,哥哥名叫王垚,兄弟俩五行一个缺火、一个缺土。他们的母亲是一个精明讲究的女人,由为哥俩看生辰八字便可略知一二。除此之外,哥俩稍大了些,她独自带着两兄弟从乡下来到城里上学。
在城里租房子的同一院内,除了这俩上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的兄弟,另有一对初三的姐弟和一对高三的姐弟。王家兄弟继承了其母亲的精明,哥哥多了几分正经与狡猾,弟弟则多了些可爱与温柔。平日里大家多喜欢逗弟弟玩。
每天上学的早上,弟弟准时背上他硕大的书包,大到里面估计装进了他所有的东西,仰着他稚气的脸,一颠一颠地跟在他母亲的后面。他母亲一边赶着那辆不再崭新的自行车,一边对着屋子里的哥哥念念叨叨,嘱咐些什么,直至走出大门,方才听不到她的声音。
他母亲是不会帮他背书包的,仿佛只有让他背着这个远远超出他年龄的书包,他才能快速长大。每每此时,站在二楼往下看他们背影的我,那个高三的弟弟,总会眼睛跟着一颠一颠的书包,疑惑它里面究竟装了些什么。
我本想同住院里一年半载,能竹筒倒豆搬出一些这哥俩的轶事,但到这里关于他们更多的,竟也憋不出一二。又想到,如今的王家弟弟年纪和我当时一样,在高三升大学的年纪,王家哥哥则应该已踏入社会。而我如今,打工人尔。
王家弟弟变成那时的我,我变成了那时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变成了那时我的母亲,我的孩子变成那时的他们。
我们都以为自己不会变,但不知不觉间还是变成了其他人。世界没有变,我们却说世界变了,我们没变。
—— 2021.6.4.夜
Boss:“近几年,人傻钱多不太好使,开始嫌弃我们是洋垃圾品牌。我们总不能等到灰溜溜打包走人那一天,想个辙吧,我想光速从这消失”
“公告:拒绝使用xj棉花”
(一夜消失)
Boss:“道理我都懂,我问你这脸上的404从哪来的”
《射雕英雄传》
和很多小男孩一样,小时候我是个十足的武侠迷,常常幻想着飞檐走壁,劫富济贫,弹指间敌人灰飞烟灭,最后厌倦了江湖的尔虞我诈,携美人退隐山林,过着哥虽不在江湖但江湖有哥传说的日子。
不知从何时起,逐渐意识到电视上的高手都是演员,飞檐走壁是吊了威亚,降龙十八掌是加了特效,鹤顶红、断肠散之流可能是道具饮料,甚至被坏人害死的人趁着观众哭泣的时候在对盒饭大快朵颐…然后,慢慢洗去了身体和心理上的武侠气息,不再准备仗剑走天涯,安心做个阳光宅男。
又不知多少年后,一个动荡的2020年,偶然翻出一本《射雕英雄传》,一发不可收拾地扎入了消失已久的武侠世界中。
这个世界,人们好讲武德,话不投机拳脚上比高低,毋庸顾虑太多,不服就干。人们别无他求,只为获得绝世武功,扬名立万。身首异处,在所不惜。
射雕英雄传,本质上是讲一个刻意练习的案例,天资愚钝的郭靖,凭借着自己超乎寻常的刻苦训练,和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洪七公、黄蓉等各路名家大师,以及科学的方法,最终成为武学翘楚。
又想到,郭靖成为一代高手,又与世上绝顶聪明的黄蓉在一起,却也最后落个师父各个惨死桃花岛,桃花岛人去岛空。二人跟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建功立业可谓信手拈来,然而大汗驾崩之后,二人也自枯草和白骨之间,返回故土。
可见武侠世界也并非为所欲为,亦然有悲欢离合,大侠亦然会失去亲情友情,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凡世间的那点苦痛,又算几何。
未完待续…
《冰与火之歌》
2011年,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一季首播,等到我接触时,已经是2014年。在快速看完已出的四季之后,一年一更的等待显然不能满足我的热爱,于是开始翻原著小说。等到完全读完原著小说五卷后,时间已经来到了2020年。
原著小说我是把整个五卷下载起来,导入到Kindle中看的。因为内容太长,加上莫名的Bug,没有进度条。至于目录嘛,差不多长这样:
POV 1 布兰
POV 2 凯特琳
POV 3 丹妮莉丝
POV n 猛猛如玉
没有阅读进度,形容虚设的目录功能,导致整个阅读体验像是被判无期徒刑。
六年是段漫长的日子,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太多的阻碍诱惑阻止人读下去。因为疫情缘故,忽然多了很多时间,于是把Kindle充满电,重新进入维斯特洛大陆。
后来偶然得知一个朋友也在看原著,瞬间有种划着船在大海上漂流、看到其他船只的感觉。看着朋友的阅读进度,对着我当时看的故事情节,像跟着水痕行船。在之后听说对方已经看完的时候,我也意识到:故事,早晚会结束的。
结束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凯冯爵士刚准备重振狮家荣耀,转眼领了盒饭(剧集中改编成了大学士派席尔的领盒饭方式),脑中还没猜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戛然而止。像之前看过的伟人传记一样,当生命结束之时,没有任何的总结概述,也没有任何的抒情,像一本未完的书,永远地停留在那一页。
关于此书,毋庸多言。横跨几年的阅读,诸多的感受和故事情节早已模糊。而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其细腻丰富的文笔(当然我看的是中文翻译版的,而恰是中文翻译版,亦颇有中国现代文学之散文的风范。可知原著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可能咱这辈子也感受不到了>_<)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里就摘一小段聊作意思罢。摘自《冰与火之歌》卷三 《冰雨的风暴》。
雪花飘进房间,侍女下意识地裹紧毯子。珊莎打开房门,走下螺旋梯。当她接着
打开通往花园的大门时,眼前的美景让她不由得屏住呼吸,惊讶于那份不属于人间
的宁静。雪花飘啊飘,悠远的暗香与孤寂,它们沉甸甸、不受打扰地着陆。人间的全
部色彩纷纷败下阵来,遁逃无踪,唯有黑、白和灰:白的高塔、白的雪和白的雕像,黑
的影子与黑的树,灰的天空。一个纯粹的世界,珊莎心想,一个不属于我的世
界。
她如梦似幻地踏步出门,靴子在顺滑的白雪表面留下及踝深的孔洞,却没发出
任何声音。她走过结霜的矮木丛,望着细瘦的黑树干,不知自己是否仍在梦中。飘飞
的雪花犹如情人温柔的亲吻,划过脸庞,因体温而融化。她来到花园中央,站在倒
塌、半埋没的哭泣女人雕像旁,闭上双眼,举头向天。她闻到雪花的舞蹈,品尝着雪
的滋味。这是临冬城的滋味,清白的滋味,梦的滋味。
当她睁开眼睛,发觉自己已然下跪,却不记得其中经过。天空泛白,黎明来到。
这是新的一天,她心想,指引着未来。可她渴望的却是回到过去,祈祷能回到过
去。她应该对谁祈祷?这座小花园原本是要栽培成神木林的,但土壤过于细薄多石,
鱼梁木难以生根。一座没有心树、没有神灵的神木林,和我一样,空虚,空
虚。
看完这一段,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读过的那些散文,甚至有点老舍《济南的冬天》那味儿。单独拎出来弄不好可以成一篇《鹰巢城的冬天》/狗头。
故事至此时,珊莎一家,父亲在君临城身首异处,妹妹毫无音信,母亲和哥哥奔流城遭遇血色婚礼,两个弟弟在北境不知所踪。经历了君临的闹剧后,她随小指头来到了母亲妹妹所在的鹰巢城,像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而即使身为棋子的过程,也是非常曲折和戏剧性的。
这场大雪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无疑是瞎眼可见的震撼,我能想到的形容词唯有:鹅妹子嘤 Amazing!
后记:
本文写于2020年底,成文时间不详,据说不早于今日,未经求证。
还有什么比神化作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一的李白更浪漫的呢;
还有什么比神对人类古诗词产生兴趣更浪漫的呢;
还有什么比神弹指间毁灭太阳系只为作诗更浪漫的呢,
还有什么比一朵诗云创作出所有诗词可能性更浪漫的呢。
往前看,这个星球以前的虫子们创作出的诗词,没有创作出的诗词,都在诗云之中;往后看,这个星球未来的虫子们可能创作出的诗词,没有创作出的诗词,也都在诗云之中。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网上各样推荐书单和排行榜中,《百年孤独》肯定要代表外国文学占上一席。如果要玩一个一句话猜作品的游戏,肯定会有人在下面写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或者玩出下雨梗,“马孔多在下雨”。
这一句,是书中第一句话,也是很多人看过这书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这个名字实在太劝退人了。即使读者朋友勉强撑过第一句,接着出场的一位自称“梅尔基亚德斯”的炼金术士又成功劝退一批。哪怕顽强硬着头皮看下去,马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让人彻底一口热血喷在书上。
这部书,看过的人很多,看完的人很少,看懂的人更少。如果说你看懂了,说明你没看明白;如果说你看明白了,说明你没看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部书中,有的人看到是民族历史,有的人看到是家族的兴亡,有的人看到的是家人乱伦,有的人看到魔幻现实等等…
说回我看这本书的历程,开书第一章的长名三连差点没把我也逼退,书中每出现一次角色名字,对我都是暴击(偏偏因为姓名重复度太高,书中角色名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姓+名的全称)。迫于(无聊)对名著的阅读渴求,在读了几十页,并且成功接受儿子和老子的姓名完全一样后,恭喜我自己,终于踏过这本书的第一道门槛了。
即使如此,看书的过程中,还是无数次有放下此书的冲动,布恩迪亚家族在男性取名方面,一直在用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做排列组合。经常读着读着不知道谁是谁,只好在网上找了一张人物关系图谱(如下)对照来看,生怕囫囵吞枣。
亲爱的读者,不要害怕看了这张图会被剧透,反正也看不懂,看懂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知道谁是谁
看书时,经常有种哪里读过、似曾相识的感觉,总感觉有另一本书的影子。搜了一下,确实看到网上有一些关于这两本书的讨论。我只能感叹一句:“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真的好像啊。不同国家不同族群,演绎着一样的故事”。
在庞大家族和伟大著作同时戛然而止时,我唯有欲说还休。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莫不如此。
摘录当时的阅后感:
书名:百年孤独,但直到最后一刻、全书的最后一句,“百年孤独”四个字才出现在书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这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民族史,国家史,拉丁美洲史。
从开山辟地开始,种族逐渐兴旺发达,历经神话,科学,战争,现代化等等等等,到最后逐渐衰落、灭亡,乃至为飓风所吞噬。
似能读到全世界,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读到。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全书,我能想到的只有:黄粱一梦。
未读此书时,我以为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部艺术类,至少是个历史类,但没想到是一部传记类,作者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跟随此书,我们都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亲历了太平洋的发现命名,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滑铁卢的拿破仑惨败,西塞罗的人头落地,和威尔逊总统超越时代的计划破产…
看完此书,我只有一个想法:
不如叫《西方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