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n's Blog

猛猛如玉

cover_img

前注

本文原创作者Amon Xu,首发于云沃客平台,转载请注明作者与链接,谢谢:D

谈起外包经历,我的第一次外包源自前两年某天陪着女友逛商场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朋友兴高采烈地跟我介绍一个大项目:需求不多、钱不少,难度不大、口气不小,我一听心动了,原以为要赚一笔 easy money,后面再看看,这次外包踩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坑,遂想好好记录一下。

前期沟通

电话的第二天,和外包项目需求方简单沟通后,他们发来十几张 App 界面的样例,大概是些软硬件结合、通过 App 界面展示硬件信息和数据统计,以及相关信息的 CRUD Demo,功能不多不过开发时间也有限,要求在月底前做完 App Demo 与后台系统,赶着参加一个会议展示。对方多次强调项目的优势:正处于风口、资源配置各方面都齐备,除了…没有软件技术团队,目前只有硬件团队,软件这边只有零星的两三个,但不堪重用。

Tips:

这里我犯下了第一个错误,我以为只是一个Demo完事,但这背后是一个完整庞大的项目,项目大小、类型和复杂度的错误评估,使我没有很好地把控全局和考虑整个项目的细节,导致后面引发了很多问题。

在评估一个项目时,我们通常会低估项目的复杂度,而高估自己处理某些琐碎细节的能力。

组建团队

项目要进行,一个人是搞不定的,因为涉及到 各端 App、Web以及后台,于是我首先找了一个靠谱的后台开发朋友,然后等项目快正式开始前,再一起寻找和确定其它小伙伴。

Tips:

外包合作过程中,优先找靠谱、技术扎实、有责任心的人,外包项目大多技术不复杂,但因为协作方式的特殊性,大多是异地异步办公,需要有强烈责任心的人。不然项目开发时,经常找不到人,或者沟通缺乏反馈就很被动了。

项目报价

谈到项目必然会谈到钱,关于报价这块,对方很开放的有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技术入股的形式,另一种是按照外包的方式报价。我想着因为是第一次合作,采用第二种方式最为保险,毕竟落袋为安嘛。

由于是第一次接外包没有经验,心里很忐忑,赶忙去网上查一些外包报价的方式和注意事项,最终决定根据团队人员工作的日薪,乘以一个系数,报给了他们。不出所料,他们觉得贵了,整个合作就僵持在那里。介绍项目的朋友答应去斡旋,然后…没了下文。

Tips:

不同外包项目的公司、项目背景不同,遇到技术入股这事得慎之又慎。当然现在外包平台很多,一切都基本流程化、正规化了,直接是项目与钱的交易,这种问题也会越来越少。

按照故事的正常节奏,我的外包初体验夭折了。大概两周后,事情出了转机,对方的负责人打来电话说要当面沟通一下。然后技术负责人和老总一并赶了过来,扯了半天介绍了项目的背景、公司及技术团队的情况,我意识到了这个项目不只是一个 Demo 这么简单。最后约定另找时间详细沟通需求,以及评估报价。

等到沟通完需求要报价的时候,对方想要一个打包价格,而不管每人每天的算法,又扯到这个项目很大,会分几期开发交付,第一期想让双方以磨合的姿态来合作。意思是你们也别想着开高价了,我们第一次合作先便宜点,磨合一下摸摸底,觉得不错的话后面合作再谈。

因为我也是第一次接外包,缺乏经验,在这个磨价的过程中,脑子一热不小心就答应了对方的要求。等到协商完毕确定好报价,发现只有第一次给出的每人每天报价的一半,才意识到我们还是图样图森破。

Tips:

这里是第二个错误,报价过程中要尽可能坚持自己的报价条件和底限,如果对方说出最低价格这种话,绝不能给出一个自以为的最低报价,不然就容易弄成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最终会被磨的和自己预期差距很远,可以跟对方认真沟通,谈钱一定不能图省事。价格贵也是质量的保证,可以象征性地少一些,但务必控制范围。

签订合同

不管怎么说,既然给出了报价,本着学习涨姿势的态度,咱就干吧。需要拟订合同时,没看到合适的,最终在网上找了一个软件外包开发合同模板,大致改了一下,将就用着。

关于外包合同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就只简单说一点:合同的条款一定要一条条地过,确保自己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每一条的内容及背后的含义,确保不要对自己埋有坑,当然也最好不要坑对方。

Tips:

当然现在外包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外包流程和项目也越来越规范,也诞生了像云沃客这种成熟的众包平台,甚至不再需要合作双方私下签订协议,服务方和需求方都能把精力专注于项目上,而把背后的一些琐碎之事和问题交由平台来规范管理,省心很多。

签合同远赴对方公司,中午正热时坐了个顺风车过去,下了车一看太阳都快下山了,高楼不见了,眼见之处都是低矮的民房,大爷大妈懒洋洋地支起了小吃摊,第一感觉是从深圳到县城了。对方是一个传统的公司/工厂,这意味着什么互联网、软件开发等等都可能是对牛弹琴,如果对方没有一个专业懂行的对接人员,这个项目的进展将会非常艰难,后面的事情也正出乎我所料。

Tips:

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对方公司、项目情况及相关人员背景,如果出现对接人员素质与项目不相符的情况,尽早向合作方提出疑问,把问题抛向对方,不要让这种问题影响项目的进度和后续工作的开展。

合同签完,需要再次详细沟通需求和评估开发计划,我和团队同伴远赴对方公司开会。沟通需求的过程中对方少不了加需求,甚至是一个独立的模块,相当于工作量莫名就多了几分之一。对方含糊其词,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没有这个模块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当初以为这是默认大家知道的事情云云。好在先前拟订合同的时候,我把主要功能和相关模块都写在了合同的开发内容一款里面,赶忙把合同拿给对方看,对方哑口无言,后面继续沟通是加时间、加人力还是精简功能。

Tips:

拟订合同时,一定要写清楚开发内容和主要功能,尽可能详细准确,避免后续因为添功能、改功能扯皮,毕竟口说无凭、白纸黑字才是硬道理。

项目开始

合同签完,按照合同约定对方需要先支付 30% 的项目款作为一期款,因为这些都是明确写到合同里,整个付款过程中很利索,唯一的问题是对方需要提供发票,后面找了朋友公司代开搞定。

软件增值税票税点一般是 6%,税费也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最好在报价时沟通好税费及发票相关事宜。

Tips:

最好等到预付款 or 第一期项目款到账后再启动项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报价时将税费和发票考虑进去。现在众包平台也大多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户不必再操心这个。

项目准备

等到相关流程都走完,需要对方提供产品原型的时候,对方硬是石滚碾不出个屁来,憋了很久什么东西也提供不出来,我们艰难地跟他们普及了设计稿和原型稿的区别后,他们疑惑地表示:这种东西不是应该由你们来搞定吗。只好边跟他们说清楚,边给对方提供几个原型示例和原型工具。

回过头看看,整个项目过程中对方除了给出一个非常粗糙的概念需求文档,任何文档输出都没有,在前面沟通需求时提出让对方把相关需求文档整理给我们,他们表示这种东西都在自己脑子里没有时间整理。

没有输出的文档,后续的工作便没有了依据,而所有的依据,也只是在详细沟通需求的时候,我们自己整理的需求列表文档。

Tips:

文档的输出非常重要,详细的需求文档与设计文档是后续项目开发中的必备利器,没有这些,整个项目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这些也会是项目开发完毕验收的标准之一。

项目前期

项目还没正式开始,对方又出幺蛾子了,对方对接人员由技术主管变更为另一个下级技术负责人,估计他们内部都没有仔细沟通过,就直接让我们和他对接,上来第一句便是找个时间沟通下需求,这边不太清楚细节。拜托,细节都在你们老大那里了,求我们心理阴影面积…

所有的输出文档只有在我和第一任对接人沟通需求时,整理的需求列表文档,这意味着它是经过第一任对接人陈述并由我们消化整理的,而第二任对接人如果再以它为参照的话,这里面的需求理解因人而异,项目变数更多、前景堪忧。想到这些,我们只好再次奔赴过去详细沟通需求。

Tips:

项目对接人的变更算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也更显前面所述的文档的重要性。越快越早地形成详细清晰的文档直接决定了项目后续的走势和进度。

在等原型的这段时间,风雨飘摇的项目又出了新纰漏:原本协商好的我们只需要负责软件系统开发(包含各端 App、Web 管理系统、后台系统),对方负责硬件生产及硬件系统开发,后来他们硬件开发人员离职,想把硬件系统开发这一块也交由我们。我们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

Tips:

尽管接下硬件这块又有钱赚了,但这不是我们团队的强项,需要另找专业人员,相当于给团队和项目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一面,不为团队和项目累加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是一种责任心。

写在最后

还没写到项目正式开始,就已经罗罗嗦嗦一大篇了,后续记录一下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坑和教训,未完待续,欢迎交流。

距离发布上一篇文章已去了三月有余,中间也偶尔良心发现,想着该写点什么了。但是最终理智战胜了良心,加上中间疯狂的老鼠赛跑,以及经历各种生死惊奇,然后就…

我现在挖了这么些坑:

  • 《六月论战》
  • 《蚀》
  • 《坟》
  • 《一个女孩去了城市》
  • 《离去的人》

加上之前一起挖的,

  • 《双世》
  • 《寻找十字架》
  • 《废弃的城》
  • 《某码农意外去世了,我接手了他的代码…》
  • 《拜手机神教》

更久之前的就算了,实在填不起来了。
试试填吧…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第一太懒,第二没时间。连买来的体重称都几天没见到了。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有人问这三个问题,想了想便回复如下,不知所云。

Q:你打算一直做程序猿吗?

A:看怎么理解“做”这个词,以及理解“程序猿”的涵义,甚至如何定义“一直”。

“做”是仅仅代表着职业,还是代表着某种身份。

“程序猿”是只要在IT行业干着就算“程序猿”吗,不在IT行业但是业余编程算不算。

“一直”有多直?“永远”有多远?这个问题交给哲学,交给佛学。

At last, 编程是我的兴趣爱好,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生命的全部,所以“程序猿”不会是我“一直”的“职业”,而是我某种身份:很多种身份之一。

Q:如果将来转行,你打算做什么?

A:农妇山泉有点田,空闲之余思考哲学与科技。大隐中隐隐不住,房价太高,只能小隐隐于野了。

Q:如果没打算转行,那目前您感到的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A:人类自我膨胀的速度与社会进步的速度不成正比的压力。

理解上句很简单,宇宙空间这么大,人类居然害怕没有住的地方,将一辈子的生命付诸到买那不到一百平方米上。

嗟夫!这和一只可怜的飞蛾,为了贪图眼前的光明,义无反顾、毫不思考地扑向火苗有何异处。

这么看来我快成了一个专业的悼文写作者了。然则想想确实又没什么好写的,独听闻某个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突然消失时,觉得有写些什么的必要。

里皮东是一个方言音调发出的洋气名字。据说是我父亲的老表,所以我应该叫其为表叔。这个表叔我在两年以前从未谋面,只听父亲与其关系甚好。父亲是那种本身老实本分的人,常舍己为人地帮助他人,但同时又有一颗偶尔不安的心。

里皮东这个名听起来是一个身穿白衣长袖的风度偏偏公子哥,加上传闻他是赌神,靠牌桌上的本事成家立业,娇妻爱子,甚至在南方买了房子,举家搬到南方。在父母口中他是一个成功人士,不是世俗的通过努力工作、时来运转的发财的那种成功,而是通过天赋异禀的赌术与精明过人的智慧获得成功。当然更重要的一天是他还很重情重义,即使身居显贵也不相忘。

一直很想一睹赌神的风采,可惜每每来我家拜年时我已开学。直到2012年初有天母亲带我去看买的新房,正好那天赌神也在城里,才得以见了一面。得见时原来那个赌神的模样被彻底反转,没有白衣长袖,也没有风度翩翩,赌神只是一个中年发福的胖子,个子不高、显得机灵,客客气气的他丝毫没有印象中赌神那种气宇轩昂的感觉。开着一辆银白色的车,一眼望去只会以为他是一个小商贩。

赌神既没有白衣飘飘,也没有风度翩翩,倒是娶了一个身材高挑模样端正的老婆。前两年携全家来拜年时,但见赌神儿子高大帅气,女儿温柔漂亮,看起来是一个人见人羡的幸福家庭。自此后举家搬往南方,再无讯息。

时间来到2016年,某天突然听到爸妈说里皮东死了,我大感震惊,追问怎么死的,答曰猝死。惊惶之余,细想起来也是情理之中。赌神好堵,赌桌上工作肯定不比朝九晚五,自然是兴致来时酣战成天成夜,风餐露宿,酒足饭饱,早已是四十岁的年纪六十岁的身体。

人生得意须尽欢,赌神赌场纵横捭阖、挥斥方遒,到头来醉卧沙场、马革裹尸,虽是遗憾,却也不愧为精彩。唏嘘间,方想到赌神的娇妻爱子,经历一番丧父丧夫的痛,怕是难以承受。但最终水还得流,路还得走,娇妻得嫁人,爱子得改口。赌神奋一世之余烈,终落得个红棺木、绿坟地,每逢清明

铁拐李,名徐洪富,名字是大富大贵之人。因其有一瘸腿,常以一根竹棍为拐,人称铁拐李。

洪富年少之事已去半个世纪,如今都忘了个八八九九,只剩下吃不饱的肚子、玩不完的泥巴、闻不腻的牛屎味,和浑浑噩噩就长大就变老。洪富没想过去想那些苦日子,后来的日子能想吃白饭有米、想吃馒头有面,无疑更让洪富难以想起从前。大概人老的久了,就容易像别人一样以为自己没有年轻过。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自我认识洪富起,他便老了。永远都是一身农村老头标配的蓝黑色中山装和裤子,脚踏一双解放鞋或者黑面白底的单鞋。因为地中海的缘故他总是顶着一顶与衣服同色的帽子。因为瘸的缘故常常瘫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摘下帽子扇风,地中海边上廖廖几根发丝润出一滴滴汗珠下半截沾满泥土的竹棍侧放在石头沿。

洪富年轻时大概是一位相貌堂堂较出众的男子,身材高大威猛,这一点是因为即使多年后看到瘸了一条腿又老了的他,也比普通身高略高出些。双目炯炯有神,瞪若铜铃。可能那时他便已经瘸了,或者之后瘸了。总之他是瘸了。年轻时估计过了一段潇洒的日子,姑娘们都青睐于他,他成了一个瘸了腿的潇洒男子,或者一个潇洒男子后来瘸了腿。年轻时左右逢女人缘,可不见有人和他结婚,说明他不仅潇洒,还是潇洒到姑娘们都不敢托付终身的那种。眼见着身边的姑娘一个个都结婚了,洪富不急:优秀的男人总是不到最后不做决定。

后来的故事大概是这样:洪富越老越心气儿高,可是因为他后来瘸了或者随着年纪的增大瘸这个事情愈发显得突出,年轻时可以靠脸和一口伪专业,老了就要靠身体。洪富侊(guàng)了,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几十年如一日都面对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已经于他不甚严重了,顶多就是吃饭少道菜缺副碗筷矣。别人结婚了,生娃了,娃长大了,娃结婚了,娃生娃了,我也是其一。如上所说,我认识洪富时,他是一个不可爱的老头,一个瘸了腿的地中海且还是个老光棍,总归不会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原来他和他哥哥住一起,后来哥哥结婚了便搬去某个小破屋,再后来过继给侄子当父亲。当然这个父亲是没什么价值的,既扛不起家庭重任,也管不了人说不上什么话,只能成了供桌上的一匾“东厨司命神位”,看的见扔不着又不能发挥什么显而易见价值的东西,只能摆那发霉发臭直至烂掉。

但洪富终归是发了点光和热的:在发霉之前,侄子的娃大了一些,侄子与侄媳妇为了生计跟着外出务工潮外出务工,照顾孙子的任务就交给他了。当然我想不出他帮孙子洗衣服做饭的样子,但洪富总也享受了一下父亲和爷爷的角色。除此之外,被外人举反例大半辈子的洪富,居然在末了还享受了一把被艳羡的感觉:因为条件的特殊性,在开始施行五保政策时洪富是理所当然的第一个。荣誉没有持续很久,孙子就长大去外面念书了,洪富老无所依,只能作为第一批养老院入住五保进驻新建好的养老院。据说养老院条件不错,冬有热水,夏有空调,就连大米饭吃完也会有厚厚的锅巴,井里的山泉都是甜的,远近闻了名,不少路过的农村妇女常常去里面蹭吃锅巴蹭喝凉水。

洪富住进养老院时我大概读高中,一月回一次长假待家里,基本没什么机会看到他。每次见到他都老了一些,背驮了、肩膀弯了、瘸腿走路更慢了,连地中海都泛起了白。每逢过年拜年时,看着洪富端坐在客厅,一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态度。高中,大学,工作,也快十年了。我十几二十的十年也是洪富生命最后的十年。

阳历二零一六年一月四日,收到一条家人微信:铁拐李长世了。长世可能并不是什么特殊名词,但是我们之间大概不会讨论起铁拐李,除非像这样,顺便带起一句铁拐李长世了。我也没有什么惊讶和感叹,看别人的生死就如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有淡淡的些许哀伤。

铁拐李与我而言,在与不在已经没什么不同,他都是投射在我大脑中的一个符号,一个指针,对应和存储的是一个瘸子,有过交集但并不熟的不太可爱的老头,一生未娶,老无所依,五保与养老院。铁拐李走了,也意味着指针要被释放,渐渐消失了。

洪富一生,未能如名大富大贵,年轻时放浪形骸,老来坐在石头上笃学,在养老院附近的山林思考人生,无所寄,无所托,来无因,去无终。以成败论他算上一个彻底失败的人,然其未尝成功之喜,遑论失败之悲。

洪富代表着上上辈的一代,而现在,正慢慢和我们告别。

甚至没有告别。

旧年新年

2015,终于成为历史,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

将来是诱惑的,现在是重要的,过去是没用的,就和女人一样。你以为没有追上的女神是遥不可及的,充满可能的,当你拿下了也发现不过如此。你以为现在的会永远在一起,也说不定转眼就成为过去式了。而过去的女人就成了黏在身上的一坨泥巴,虽然擦了洗了泼出去了,也会干了变成灰尘漂浮在你的周围,落在衣服上钻进鼻孔揉进眼睛,不时出现在你边上。

回想 2015,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乱世:
持续了小上半年。首先上架了某图片社交应用,此举难度姑且堪称全年一难。

混沌世:
持续了一个半月,期间成功脱坑。虽然不知入的是不是坑,但起码也算的上起起落落。

朗世:
感觉混沌天空变成朗朗晴空,一切充满挑战与可能。可惜它只持续了将近两个月。

浊世:
团队的磨合、产品方向的变更、人员的匮乏,堪称这几个月的几大痛处。好在最终都坚持了下来,然后,年底前,3.0(0.3)版本发布。伴随着 2016 新年的钟声,全年第一难结束了。新年的事,日后再说。

这一年,读了点书,写了点字,呻了点吟,并没有赚什么钱,并没有陪什么家人。

我算坚定的保守主义者,因为阳历到了 2016 而阴历还是 2015 时,我认为时间在此应该慢下来按阴历算。虽然你已然是 2016 了,但是应该停下来等一等阴历,待过完年新历旧历再一起携着小手一起欢快的奔腾。

可惜事与愿违,新历大概永远不会停下来等一等旧历,至少在它被发明出来时并没打算加上这个功能。旧历的新年开始时,新历的一年也已去了几分之一。

新年,且说几句:

  • 继续看书
  • 继续学习
  • 继续写
  • 继续思考
  • 继续执行
  • 继续输出

这篇文章啰嗦到此了,赶着写铁拐李。

以前提到过,我自幼对文字有特殊的感觉。当然这里的以前未必真是以前,因为提及此的文章写于本文之前,却并未发出。故而读者如果感到疑惑,可理解为我在此确定一个如上前提条件,且是全局性的,前后文皆接受此条件,除非局部重新定义。

因为擅文字,好卖弄,这让不少人知道我是一个有才的家伙,无论真心的 (true) 和假意的 (false) 。但这一点都无法构成我很牛逼,因为 true && false = false. 文字哪怕写的很好,也仅此而已了,既无法让你成为一个数理化很牛逼的学霸,也无法成为一个精通历史政治、能谈古说今的家伙。反倒让你看起来是个多长了条胳膊:往乐观了看是三头六臂,往悲观了看却是在你睡觉的时候硌着背,吃饭的时候恐怕会抢碗筷。

总之这让别人看来一个穿着长布衫扶着圆片眼镜的 nerd :既闷而骚,还能写点文字。这里能写点文字就跟老母鸡能下蛋一样不值一提了,老母鸡就是下蛋的,这也算本事嘛?老母鸡会下蛋,所以干嘛不下蛋?你不下蛋我们便会对你老母鸡的身份重新定义。老母鸡之所以是老母鸡,盖因你会下蛋。假使老母鸡不会下蛋,那么与老公鸡无异,不能称之为老母鸡、下蛋的母鸡。老公鸡见到老母鸡便念叨:下只蛋罢,甭管老母鸡当时是心情不好或是刚来月经,或者刚拉完一泡鸡屎压根没想过下蛋。

因为上述原因加上自己的懒惰,为自己找来借口什么也不干。加上上述原因是借口之一,由此可见我为找借口是不遗余力的。每次决心写点什么,想好一个故事,确定好主人公的名字和关系,然后就放那了。只顾想不顾写。很多年后写代码这毛病再次复发:定义好 variable 和 Data Type,然后就不往下写了。算下来这么多年写下来的东西就是声明了一大摊 Interface 和 variable,不管实现。至于能遗留下来的,就更少了。所以其实可以算我其实什么也没”写过”,只是”想过”。

如果能写文字时写文字,可以姑且算个有才,那么能写文字时不写文字,等到老都再写文字,那么不叫有才,叫自传,写完自是读不到的,别人更不会读到。大家那么忙,自己的一辈子都操心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关心你的一辈子。

那么现在写点什么到底算个什么呢?我想最大的意义便是对我的脑袋之前天马行空的一个交代,因为假使如上所说在能写点什么的时候写点什么,可以称之为有才,而最后我没有成为有才,只是一个普通的家伙,靠不了文字过日子,只能写些abcd123的代码吃饭,脑袋肯定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早晚要造反,为了长久之计还是需要写点什么,尽管上述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如果一只本会下蛋的鸡,一只没下什么蛋,那么最后我们可以认为它忘了下蛋,或者压根不会下蛋,那么它现在下的蛋究竟是些什么蛋,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蛋,是坏掉的蛋,畸形的蛋。

此文无特殊意义,仅为下蛋的碎碎念、咯咯叫。

顺便祝自己 25 岁生日快乐 :)

2015 年冬天,某天清早出门。在短促的冬风中听到几声唢呐。
唢呐,大概是最具特色的农村乐器。它没有西洋乐器的雅,也没有锣鼓的闷。它就像老农民一样踏实,从骨子里的有爆发力,安静的在一旁蹲着,没有花里胡哨,没有悦耳和震撼,而它一响起,其它声音便只能当背景。乡下红白喜事都靠它挑起气氛。唢呐大概是比较官方的称呼,我们那里叫它喇叭,演奏者顺当被好笑的称为“吹喇叭的”。

一般两个中老年男人坐在矮方桌旁的木凳上,木色的方桌上放上两个装满茶水的白洋瓷缸,两个唢呐小头朝天屁股着地的摆在桌上,红白喜丧的红布白布缠在唢呐的腰部,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两个待嫁的姑娘披上了嫁衣。临了,两个男人慢悠悠的拿起唢呐,插上喇叭嘴,鼓起两边大腮帮子,像一只生气的蛤蟆,然后两声噪耳的唢呐声便由方桌上的白洋瓷缸边窜起。

唢呐演奏不是一种优雅的音乐,自然只有乡下人、老农民们喜欢它,当然前提是他们没有听过优雅的音乐。而我口味比较综杂,比如美食喜欢清淡的粤菜,也喜欢味重的湘菜川菜,画风喜欢小清新也喜欢黑暗系,女人喜欢小萝莉当然也喜欢熟女,我对钢琴曲触动心弦,也会被唢呐引起共振。从小开始每逢喜事的时候,我除了看一眼新娘子就是呆那听唢呐,丧事肯定没有人可以看,我便看着别人穿白衣,然后听着唢呐,想象自己心里下着雨。

深圳现在没有人穿白衣,有也是穿着白衬衫、白T恤,自然与丧事也算不上什么关系。但是不远处天桥上缓缓挪动的人群,倒是很像送葬的队伍:沉默,肃穆,每个人都面无表情的挪动着。不同的是这群人没有人举招魂旗,没有人抱遗像,也没人带头哭着。我萌生一种想法,如果有人带头哭,会不会其他人也会跟着哀嚎。不过这个想法经过简单的辩证后给出No,因为有人晕死撞死猝死无名死在路上,人们都懒得送出一眼关注。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套子里,街上的路人都是NPC而已,说不定都开启屏蔽开关了呢。

说起来,作为一个乡生土长的农村人,距离最近的县城区也得百十来里,从小自然便对城市和城市人有着特殊的看法。在我看来,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区别就是钢筋水泥是城市的基本元素,土地与树木是另一个的基本元素。城市像远处的城堡,高大壮观,阔气无比。有着下雨不用穿雨靴的柏油马路,穿个鞋子一月半载也不会沾泥巴点子。有高楼大厦,虽然不知道那么高的盒子里有没有住人,不过想想睡在几十米高的空中,应该感觉不错。有满街的铁壳子汽车,走上几十里也可以不晒太阳不淋雨不出汗。有西装革履的男人与浓妆艳抹的女人,还有操着一口普通话分不清麦子和韭菜的小孩。他们的天空没有晴天的白云蓝天,没有阴天的雷雨闪电,想想应该只会有一座座面面相觑的盒子楼。

当然盒子楼不是我梦想的去处。一座两层的小楼,菜园,院子,门前可以看到田野和四季,厨房屋顶上伸出来烟囱飘出来的跟天空一样蓝的炊烟,这些本已经实现的就是我的去处,我也没想着离开。直到上学、毕业、上学、毕业、工作,跟挤火车站似的被人群裹挟着往城市奔去。如果你不往前挪动,肯定周围的人会伸手掐着你的脖子问你为什么在这磨磨蹭蹭。

“走不走啊?”… “请让一下”… 原来我已经走到天桥上了,周围还是那些陌生熟悉的送葬者的面孔。再往前走时,看到一个衣着破烂的人坐那吹着唢呐乞讨,曲子诙谐的是“小苹果”。

我意识到深圳大概不会有吹着唢呐的送葬队伍,甚至大概不会死人,死人显然不符合城市的气质。农村会死人,城市只会活人。

2005

十年前,2005。
回望过去总是容易的,哪怕十年,也只像过场动画一样,一帧一瞬间,一瞬间几年。

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当我们人类的生命以几十年计时,动物是几年,蚂蚁几天,更小的细胞或其他生物以几秒甚至毫秒微秒乃至人类不能想象的单位计算。而高山,海洋,地球,宇宙的生命则是亿万年。而十年,不多不少,正好是我已有生命的五分之二。

高一

生命中每一段新的旅程都像长大,上幼儿园、升初中、上高中、读大学、找工作。
我仔细想想,这么些年一直像只风筝,与故乡一点点飞高飞远。以前还能近近的的看到故乡的模样,再变成只能看到远处的影子,再后来只能遥遥的看到故乡缩小到看不见的一个点,而现在只能看着身上那根线,只有它还提醒着我还有归途,而不是断线的风筝,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飞得越远,越会害怕,不愿承受回线之苦,落地之痛。所以读高一那年离家100里的时候。感受不到故乡光环,在学校就仿佛一只蔫瘪的皮球,怎么都蹦哒不起来。

冬天

信阳恐怕是不多的四季如此分明的地区之一。春天如褐灰色春天中的一束发芽的杨柳,夏天像葱绿色夏天中远处的一抹白墙,秋天如青黄色秋天的一碗碧蓝天空,冬天像银白色冬天中的一处红房。

信阳的冬天不如北方的冷,浑厚而严实的冷,扛着四层面棉袄方能御之,窝在四层棉袄中艰难度冬。也不如南方的冷,咸粘而闷湿。信阳的冷正如它自身的小江南气质一样,婉约而小巧的冷,太阳出来时温度便温暖如春,太阳下去时又细冷刺骨。

阳光

记忆中的冬天大多都是充满阳光的。冬天的太阳犹如一颗未煮熟的蛋,所到之处都遍布着意犹未尽的鸡蛋味和似黄既绿的颜色。

宿舍

乍上高一时,搬去的一个临时搭建的平房,低矮潮湿、终日不见阳光,大白天还要开着仅有的发黄白炽灯,像一间监狱的地窖。还没穿了一周未晾干的内裤后,搬去了相对高大上的对面办公室楼某间办公室当宿舍。雪白的墙壁,光滑的米白地板,电棒的白光把宿舍照的像一个购物中心。感觉像从棚户区走进了对岸的CBD。

绿色玻璃

CBD一定少不了玻璃。玻璃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农村居民楼的二层喜欢用上一排绿色蓝色玻璃,高档的商贸大厦也同样外面裹上一层玻璃。砖头为里,玻璃为表。宿舍同样每一层也用上了玻璃,当然对于一个县级高中来讲,这个建筑风格明显是农村风格。

正下午,两三点的阳光透过绿色玻璃打进大楼的走廊里,在地板上再弹到宿舍内银白的天花板上。行走在走廊上会有一种穿梭于光与影,漫步在true and false之间。

洗衣服

当然穿梭漫步的时候,手里提着水桶与盆。住校的冬天一周洗一次全部衣服,就是周日下午此时了。把水龙头放到最大,水激到生胶的桶底上,发出敲木头的声音,化出很多泡沫。有大太阳的时候,水管放出来的水也不会很冰凉,不然手一接触到水就像泡在硫酸中一样,刺的谷骨子里疼。由此证明记忆中那一天确实是晴天,并且太阳很大很厉害,大中午晒得人不敢暴露在太阳下面,只能在太阳地和阴冷的没太阳的地方转来转去。

三两人群

这时候到处都有来来去去的人,刚吃完饭上来的,准备洗衣服的,有到处转转的,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家伙,反正做着无关紧要的莫名其妙不规则未知轨迹运动。透过窗户能看到操场上漫步的三两人群,时不时蹦哒的打球者,穿梭于宿舍教学楼小卖部的人。

江南

学校的广播永远都是循环播放几曲永远耳根烂熟但是不知名字的音乐,或者一些烂大街的通俗流行曲,譬如那个冬天的《江南》。歌曲开头的呼呼风声也算给那个温暖的冬天吹来不少南方的暖风。一群“不懂爱恨情仇的我们”听着这歌来到了一座座低矮建筑的小镇,小河,和风,乌篷船,斗笠,花伞,穿着旗袍扭着屁股的女人,锃亮的木门。当然还有永不换季的春天。

春天

春天像小孩蹿起来的身高,父母弯下去的肩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何时会真正来到,就这样躲在冬天的后面悄悄的来了。三四月时信阳的大街小巷会同时刮着西北的阴风和东南的暖风,走在太阳底下暖和如春,走在荫凉地下又阴冷似冬。这时候人们有穿着秋季换冬的衣服,有穿着冬装,也有穿春装,唯独我每次早早的换上短袖,怕不能更早的拥抱夏天。三四月时,穿着短袖走在信阳的大街上会有一种清冷的感觉。路上行人会对你投以为你披上小棉袄的温暖目光。街边的商场里面一遍遍的播放《江南》,和三四月的春风,路两旁的梧桐树,穿着春夏秋冬装的人们,靓丽的女孩,与帅气的我,奏成了我青春记忆中最后的信阳印象曲。

南方

在我印象里,南方一直是一座神秘之都,它没有具体的省和市,只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无数的人奔赴于此,把青春与汗水挥霍在前,把家庭和故乡抛诸在后。等到在城里炼到头发白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便要从城里被挤出来,回到北方去。南方就是一个铁与石的机器,把千模百样的人们倏的压成四四方方的一块人肉干。管你腰缠万贯还是响叮当,都只剩下屎尿屁。

20岁前一直梦想踏上南方这块土地,看看是不是此地的人们是否如同活在电视上,看看南方和北方是否两个世界。等到时速100多km的火车渐行渐远时,除了一路上渐渐茂盛的树木,房子越建越小,坟墓由等腰三角体变成沿着山坡挖的小洞外,大江南北居然没什么刻意的变化:既没浓烈的风土人情,也不会陌生到让我思念家乡,除了周围换成一群群陌生独立的脸。确实陌生,因为人口一千多万的深圳,我熟悉的人为个位数。

不想结束的结束

信阳,一个旧相识女孩,谈过爱恋说了再见;南方则是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浑身散发着炽热的气息,一举一动都显得撩人心扉。终有一天,趴在她一对36D的肥乳上,会对刺鼻的奶油味感到绝望,转而怀念起那个简单的洗发水味道。

而心中的江南,也化作五月春天。


#### 后记 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源于再听到江南这首歌,写作时也反复播放当作背景音乐。起笔时还是2015,落笔已是2016,因为文思泉涌中途陆续写了几篇文章,挖了几个坑,有的填了,有的没填,有的随便乱填。这篇文章也是堆积很久,最终匆匆结尾。

最近的写作于我是一种发泄,发泄脑中喷薄郁积的想法、回忆和吐槽。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十年前的青春,和那个五月春风拂面的信阳。

0%